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中国进出口银行关于印发《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卖方信贷贷后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1 07:24:33  浏览:908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进出口银行关于印发《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卖方信贷贷后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关于印发《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卖方信贷贷后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5年10月25日,中国进出口银行

各部、室:
《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卖方信贷贷后管理暂行办法》业经行党组会审核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卖方信贷贷后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行出口信贷项目的贷后管理,减少信贷风险,确保信贷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回收,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借款合同条例》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贷款通则》(试行),结合出口卖方信贷的特点及我行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出口卖方信贷合同的签署及档案保管
第二条 借款合同的签订。贷款批准后,信贷部应根据有关规定,及时与企业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人签订借款合同。借款合同要求内容完备,文本规范,并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合同应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尤其要明确借款单位必须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按期还本付息。贷款银行应按合同规定的用款进度供应资金。
借款企业还款如以财产抵押作担保,借贷双方须在签订借款合同之前另行签订抵押合同。借款合同及抵押合同签字后即产生法律效力,借贷双方必须严格履行。
第三条 借款合同签署后,信贷部应对签署借款合同的项目及时建立规范化的项目档案,即分出主要档案和一般档案。主要档案应包括企业的借款申请报告、借款担保合同、财产抵押合同、借贷双方签订的借款合同、项目评审报告及用款审批单等。一般档案应包括企业提交的其他各项资料等。
项目的全套档案正本(或原始件)应由信贷部专人保管,严负其责,保证其连续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查阅项目档案,须经信贷部领导批准,如需调用,只能提供复印件,以保证资料不丢失、不涂改。一个项目结束后,应将项目档案送交办公室档案机要处,由档案人员整理立卷归档,并按规定的保管期限存放。

第三章 信贷资金的使用和拨付
第四条 严格控制贷款投向。对企业的每一笔用款都要按借款合同规定的用途严格把关。对不符合借款合同规定用途的和不按照用款进度使用贷款的企业,银行有权停止支付该项目尚未提取的贷款。严禁将贷款挪作它用。
第五条 严格履行资金划拨手续。借款企业在办理用款手续时,必须提交用款证明书。信贷部、计划资金部和财会部应密切合作,依据借款合同和我行的财会规章对企业的用款申请凭证进行审查,按照规定程序,办理用款的审批和划拨手续。
(一)对在京借款企业应先将贷款划拨入该企业在我行的帐户,由我行财会部门监督使用。
(二)对在北京以外的借款企业应将贷款划拨到我行在企业所在地的委托代理行,由代理行监督贷款使用。
第六条 台帐的设立。台帐是由信贷部综合处记录的贷款辅助帐,有利于及时了解贷款执行情况,加强贷后管理。信贷部综合处应按借款单位和不同贷款项目分别设立台帐,在贷款发放和本息回收时及时记帐,并按月与财会部门核对帐目。

第四章 对贷款使用的监督
第七条 贷款发放后,信贷部门要对贷款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一)督促借款企业按照借款合同的规定报送财务会计报表和贷款使用情况等资料。
(二)检查分析企业在贷款到位后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有否将贷款挪用或充作一般流动资金使用,项目预期效益能否实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八条 加强与委托代理行的联系,及时催促代理行填报有关代理项目报表。我行信贷员要经常与代理行信贷员沟通信息,查询贷款使用情况。
第九条 加强对企业财务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的分析,督促企业合理使用我行信贷资金。

第五章 贷款项目进展情况的检查
第十条 信贷部门对贷款项目进展情况要进行跟踪检查,督促企业按期履行出口合同,及时交货,及时收汇,实现项目预期效益,并按还款计划及时偿还贷款的本息。对大中型信贷项目及时了解项目的发货、运输、来证、收汇、结汇等情况。
第十一条 信贷部要有计划地安排各业务处信贷人员以及综合处有关人员深入企业掌握项目动态和抵押财产的变化。对于一年期以上的重点项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特大型项目要由信贷部总经理或副总经理进行实地检查。
第十二条 适时召开委托代理行的代理信贷员会议,分析研究大中型项目的情况和问题,提出建议。要求委托代理机构和人员认真按照委托代理协议履行职责。

第六章 贷款本息的回收
第十三条 做好贷款回收的准备工作。信贷部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并由信贷员配合,根据借款合同规定的还款计划对每笔贷款作出收贷的具体安排,提前通知借款企业,并检查督促企业落实还款的资金来源,严格按合同规定的还款期限收回贷款。对不能按期偿还的贷款,应由主管信贷员书面报告,说明原因,然后按照逾期贷款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 建立信贷、营业、代表处、代理机构等分工协作的催收制度。信贷部负责整个贷款的催收工作,营业部主要负责贷款本息的回收(必要时由信贷部协助),要发挥代表处、委托代理行的作用,要求代表处、委托代理行积极协助代理项目本息的收回。
第十五条 根据需要对贷款本息的回收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进行,把逾期贷款比例降到最低限度。

第七章 出口卖方信贷的考核
第十六条 贷款的本息回收后,要对贷款项目及时进行总结,考核是否实现了预期效益,以利于提高贷款的质量。信贷部综合处要对贷款结清项目及时统计汇总,为出口卖方信贷的考核和评价工作做好准备。
第十七条 贷款本息收回后,对贷款项目,特别是大中型项目和特殊项目由信贷部和项目评审部按我行的有关规定开展贷款后的评价工作,主要将贷款项目实际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贷前调查评审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与主要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今后出口卖方信贷工作提供参考。
第十八条 对出口卖方信贷项目按照下面主要指标进行量化考核。
结清项目的净创汇总金额(美元)
1、贷款创汇率=---------------×100%
结清项目贷款总金额(人民币)
当年全部项目贷款总金额(人民币)
2、每美元出口占用贷款金额=-----------------
当年全部项目出口合同总金额(美元)
考核期贷款累计收回金额(人民币)
3、贷款周转次数=-----------------
考核期贷款平均余额(人民币)
考核期末逾期贷款金额(人民币)
4、逾期贷款率=---------------×100%
考核期末贷款总余额(人民币)

第八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国进出口银行制定、解释和修改,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卫生部关于加强保健食品广告监督管理的通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卫生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卫生部关于加强保健食品广告监督管理的通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卫生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卫生厅(局):
为维护广告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广告,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广告法》、《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现就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广告监督管理的问题通知如下:
一、保健食品广告中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禁止宣传疗效,禁止宣传改善和增强性功能的作用。
二、保健食品广告应当严格依照由卫生部核发的保健食品证书中的保健功能(目录见附件一)进行宣传,不得超出和扩大。
三、保健食品广告应有明显的保健食品标志(图形见附件二),应使消费者容易识别其为保健食品。在可视广告(如影视、报刊、印刷品、店堂、户外等广告)中,保健食品标志所占面积不得小于全部广告面积的1/36;其中,报刊、印刷品广告中的保健食品标志,直径不得小于1
厘米,影视、户外显示屏广告中的保健食品标志,须不间断地出现。在广播广告中,应以清晰的语音表明其为保健食品。
四、对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抽检不合格的保健食品,同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卫生行政部门关于通报不合格产品的有关文件在辖区范围内暂停其广告发布。上述保健食品经原抽检部门或其上级部门再次抽检合格,方可继续发布广告。

附件一:保健食品功能目录
1、免疫调节
2、调节血脂
3、调节血糖
4、延缓衰老
5、改善记忆
6、改善视力
7、促进排铅
8、清咽润喉
9、调节血压
10、改善睡眠
11、促进泌乳
12、抗突变
13、抗疲劳
14、耐缺氧
15、抗辐射
16、减肥
17、促进生长发育
18、改善骨质疏松
19、改善营养性贫血
20、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
21、美容(祛座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份和油份)
22、改善胃肠道功能(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润肠通便/对胃粘膜有辅助保护作用)
23、抑制肿瘤(卫生部已于2000年1月暂停受理和审批)

附件二:保健食品标志(颜色为天蓝色)
(略)



2000年10月31日

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通知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通知
2006年2月10日  财预[2006]13号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高法院,高检院,总后勤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制定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并据此制定了《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现印发给你们,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
  《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与《2006年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相比,收支分类范围、分类体系和具体科目设置办法等都有较大变化。各有关单位务必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顺利实施。具体工作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与财政部预算司联系。
  联系电话:010-68551409
  Email:budget_constitution@mof.gov.cn
  附件:1.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
     2.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另行印发)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
     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

附件1: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

  为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监督,现决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的总体要求,逐步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较为规范合理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为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预算监督创造有利条件。
  二、改革的基本原则
  改革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要有利于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
  (二)要有利于预算的公正、公开、细化、透明。
  (三)要有利于加强财政经济分析与决策。
  (四)要有利于国际比较与交流。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构成。
  (一)收入分类。
  收入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收入的来源和性质。根据目前我国政府收入构成情况,结合国际通行的分类方法,将政府收入分为类、款、项、 目四级。其中,类、款两级科目设置情况如下:
  1.税收收入。分设20款: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退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和牌照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其他税收收入。
  2.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分设6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工伤保险基金收入、生育保险基金收入、其他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3.非税收入。分设8款: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彩票资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
  4.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分设4款:国内贷款回收本金收入、国外贷款回收本金收入、国内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国外转贷回收本金收入。
  5.债务收入。分设2款:国内债务收入、国外债务收入。
  6.转移性收入。分设9款:返还性收入、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专项转移支付收入、政府性基金转移收入、彩票公益金转移收入、预算外转移收入、单位间转移收入、上年结余收入、调入资金。
  (二)支出功能分类。
  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活动的不同功能和政策目标。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活动情况及国际通行做法,将政府支出分为类、款、项三级。其中,类、款两级科目设置情况如下:
  1.一般公共服务。分设32款:人大事务、政协事务、政府办公厅(室)及相关机构事务、发展与改革事务、统计信息事务、财政事务、税收事务、审计事务、海关事务、人事事务、纪检监察事务、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商贸事务、知识产权事务、工商行政管理事务、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事务、质量技术监督与检验检疫事务、国土资源事务、海洋管理事务、测绘事务、地震事务、气象事务、民族事务、宗教事务、港澳台侨事务、档案事务、共产党事务、民主党派及工商联事务、群众团体事务、彩票事务、国债事务、其他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2.外交。分设8款:外交管理事务、驻外机构、对外援助、国际组织、对外合作与交流、对外宣传、边界勘界联检、其他外交支出。
  3.国防。分设3款:现役部队及国防后备力量、国防动员、其他国防支出。
  4.公共安全。分设10款:武装警察、公安、国家安全、检察、法院、司法、监狱、劳教、国家保密、其他公共安全支出。
  5.教育。分设10款:教育管理事务、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留学教育、特殊教育、教师进修及干部继续教育、教育附加及基金支出、其他教育支出。
  6.科学技术。分设9款:科学技术管理事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条件与服务、社会科学、科学技术普及、科技交流与合作、其他科学技术支出。
  7.文化体育与传媒。分设6款:文化、文物、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其他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
  8.社会保障和就业。分设17款:社会保障和就业管理事务、民政管理事务、财政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企业关闭破产补助、就业补助、抚恤、退役安置、社会福利、残疾人事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他城镇社会救济、农村社会救济、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红十字事业、其他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9.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分设6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失业保险基金支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生育保险基金支出、其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
  10.医疗卫生。分设10款: 医疗卫生管理事务、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保障、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农村卫生、中医药、其他医疗卫生支出。
  11.环境保护。分设10款:环境保护管理事务、环境监测与监察、污染防治、 自然生态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风沙荒漠治理、退牧还草、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其他环境保护支出。
  12.城乡社区事务。分设10款:城乡社区管理事务、城乡社区规划与管理、城乡社区公共设施、城乡社区住宅、城乡社区环境卫生、建设市场管理与监督、政府住房基金支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城镇公用事业附加支出、其他城乡社区事务支出。
  13.农林水事务。分设7款:农业、林业、水利、南水北调、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其他农林水事务支出。
  14.交通运输。分设4款:公路水路运输、铁路运输、民用航空运输、其他交通运输支出。
  15.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分设18款: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信息产业、旅游业、涉外发展、粮油事务、商业流通事务、物资储备、金融业、烟草事务、安全生产、国有资产监管、中小企业事务、可再生能源、能源节约利用、其他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
  16.其他支出。分设3款:预备费、年初预留、其他支出。
  17.转移性支出。分设9款:返还性支出、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政府性基金转移支付、彩票公益金转移支付、预算外转移支出、预算单位间转移支出、调出资金、年终结余。
  (三)支出经济分类。
  支出经济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支出经济分类设类、款两级,科目设置情况如下:
  1.工资福利支出。分设10款: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购房补贴、社会保障缴费、伙食费、伙食补助费、其他工资福利支出。
  2.商品和服务支出。分设30款: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费、电费、邮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专用材料费、装备购置费、工程建设费、作战费、军用油料费、军队其他运行维护费、被装购置费、专用燃料费、劳务费、委托业务费、工会经费、福利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
  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分设11款:离休费、退休费、退职(役)费、抚恤金、生活补助、救济费、医疗费、助学金、奖励金、生产补贴、其他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4.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分设4款:企业政策性补贴、事业单位补贴、财政贴息、其他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支出。
  5.转移性支出。分设4款:不同级政府间转移性支出、同级政府间转移性支出、不同级预算单位间转移性支出、同级预算单位间转移性支出。
  6.赠与。分设2款:对国内的赠与、对国外的赠与。
  7.债务利息支出。分设6款: 国库券付息、向国家银行借款付息、其他国内借款付息、向国外政府借款付息、向国际组织借款付息、其他国外借款付息。
  8.债务还本支出。分设2款:国内债务还本、国外债务还本。
  9.基本建设支出。分设9款:房屋建筑物购建、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交通工具购置、基础设施建设、大型修缮、信息网络购建、物资储备、其他基本建设支出。
  10.其他资本性支出。分设9款:房屋建筑物购建、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交通工具购置、基础设施建设、大型修缮、信息网络购建、物资储备、其他资本性支出。
  11.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分设6款:国内贷款、国外贷款、国内转贷、国外转贷、产权参股、其他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支出。
  12.他支出。分设5款:预备费、预留、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未划分的项目支出、其他支出。
  四、与现行预算管理方式的衔接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2007年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暂不改变目前预算管理的基本流程和管理模式,不改变预算平衡口径及预算内资金(包括现有一般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基金分别管理的方式。各级财政继续向各级人大报送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债务预算收支情况,财政、国库、税务部门以及各预算单位继续按现行预算资金管理方式和预算编报程序编制预算、组织预算执行。
  五、配套改革措施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涉及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和财政监督等各个环节,同时也涉及众多的政府收支管理部门,各级财政、国库、税务部门以及各预算单位要积极支持和配合,共同做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
  (一)要对现行制度进行清理,及时修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以及税收、国库、财政总预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二)要及时对财政、税务、海关、国库等部门的收入缴库和支出拨款凭证及有关报表体系作相应调整。
  (三)要积极推进财、税、库网络建设,规范和强化财政信息管理,确保新的政府收支分类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